竞技武术套路324C1难度动作击响脚过肩的研究-张江华
0 2024-10-21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目前武术用语英译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初步揭示出目前武术用语的英译是在西方思维的需求下发展但却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前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动作规范等都是依据中华民族的习惯与表现形式来呈现的。但在现今的武术国际化交往中,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意识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思维方式的限制,人们的思维方式产自于人们各自的社会体制、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因此,交往中的每个参与者都不仅要对本国,也要对交往中另一方的文化、语言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有充分的了解,进而建立双方交往的互通平台。 1 西方思维需求下的中国武术用语英译 武术用语英译的历史就是武术在国际间的发展史。从历史上看,自中国武术走出国门之日起,武术用语的英译工作也就开始了。从现存的武术用语英译作品来看,各类教材和论文占据了整个英译市场的半壁江山,而这些教材和论文大都围绕一些武术用语英译的基本方法、基本原则或少数传统套路和器械套路的教授方法。由于西方人对太极拳和部分传统套路具有浓厚的兴趣,在这种需求的刺激下,该类的武术用语英译译文大量涌入市场,并不断在同类英译中反复重复,而对少有人问津的项目至今也鲜有英译资料,这也使得武术用语英译内部产生了极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造成国外武术项目发展的不均衡化,造成这种局面也与西方人对武术运动的认识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无关系。 在西方思想体系里,做事直达目的,直言不讳是他们的处事风格,而对于迂回、花哨的事物因缺少效率而并不被提倡。所以他们对于中国武术中某些具有较强技击性和健身养生的内容兴趣非常浓厚,而对于一些技巧性较强而实用性稍差的内容兴趣较小,这也与西方思维的目的与效率性价值有着极大的关系。西方体育强调个人的发展,重视在体育中求竞争,特别是一些搏击对抗性项目,其存在的目的就是讲究克敌制胜,甚至是一招制敌。在西方体育搏击中,最具代表性的可属拳击、自由搏击等项目,这些都是西方人自己的技击格斗技术。这样的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就时刻渗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缩影,在运动中鼓励夺取胜利,鼓励个人能力达到更高、更快、更强的境界。 中华民族思想下的搏击运动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失去了战场性质的实用性,而逐渐向技能、健身、养生、娱乐等多方向发展。由于中华民族重和谐,求团结,因而与自然相违背、与他人相对抗的搏斗行为并不是中华民族所提倡的。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中国武术已逐渐成为了集技击、健身、养生、表演娱乐为一身的一个具有东方独特特点的中国搏击术。尽管西方的搏斗技击术也同时具备了踢、打、摔、拿等各大要素,攻击部位也可延伸至拳、脚、肘、膝等各部位,但搏斗形式仅以徒手搏斗一种形式出现,相较于中国武术中各类兵器的运用,西方搏斗技术确实略显单一。而西方搏斗项目尽管施展了各种技术,但均以击倒或战胜对手为目的,追求胜利的同时无法兼顾身心的培养。纵观各类西方搏击运动,没有一个项目能够既追求技击又兼顾身心的调理,而中国武术不仅充分体现了搏击技术,还非常注重培养人的内在品格和道德修养,并且提倡通过练习武术达到健身养心,身心兼修的境界。 因此,在中国武术的国际推广及武术用语的英译译文中,我们发现,大量武术用语英译译文是涉及太极拳、太极剑等一些修身养性的项目,其次是一些器械套路和传统项目的英译译文,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武术的技击术不够优秀,而是更加反映出西方人对本国以外的技击技术可能并不十分感兴趣,而对于本国所缺少的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具有修身养性等功能的项目以及其他一些器械项目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项目具有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目前中国武术英译的市场呈现出一个内部极为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因此西方人的需求决定了整个武术用语英译市场的走向,也决定了中国武术用语英译的发展趋势。 2 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下武术用语英译的基本特征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同国籍、不同环境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性造成了各国间文化以及语言等差异的产生。相较于西方人的直线思维,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是偏向于螺旋式或波浪式的曲线思维,除此之外,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重整体,善于感性的形象思维,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伴随着中国武术运动的发展,成就了中国武术用语的基本特征,同样铸就了武术用语英译的基本特征。 2.1曲线思维轨迹下的庞大武术用语及英译 中国人在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上都与西方有不同,从思维轨迹来看,中国人倾向于螺旋式或波浪式的曲线思维,在对事物进行诠释时并不会开门见山,直达目的,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隐晦地表达内容或中心思想。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简洁的思维方式,思维轨迹偏于直线思维,行事作风皆以效率为主,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都较为直白。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相比,中国人的曲线思维使武术运动的发展更加强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因此在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中,由于技术保护和对动作理解的不同,逐渐衍生出了诸多的各门各派,各门派之间对武术运动的动作和要领皆有不同的理解,缺少了对动作的一致性认识。在武术习练中,师傅们并不会将所有动作的要领和用法全部一次性向徒弟们讲透,而是让徒弟们通过练习自己参悟和感受动作的要领和使用方法。天资聪慧者往往能够更快习得武艺,进而得到师傅更多的指点与传授,而资质平平的徒弟也只能眼见他人的进步望而兴叹。此外,在现如今的竞技武术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武术意识、精气神、演练风格等也都无法用清晰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来,冗长繁琐的解释与描述就会无意间扩大武术用语的用词量,间接使得武术用语英译的工作量不断增加。中国人的这种曲线思维是根植在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是几千年来形成和养成的,这也与中国武术几千年来的发展互相融合,形成了现如今曲线思维轨迹下的中国武术。 2.2形象思维与感性思维中的武术用语英译多带有文化内涵和历史痕迹 形象思维是中华民族思维区别于西方思维的又一典型思维,形象思维下的武术运动是指中华民族善用直观形象和表象的方法来进行武术动作的传授和相互之间技术交流的思维。感性思维下的武术运动则是指凭借个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识,由个人情感决定所进行的武术运动表述和武术技术传授活动的思维。尽管形象和表象是诸多体育运动习得的必要途径,但是没有一种运动能像武术运动这样如此擅于运用形象思维,并将形象思维深入到其运动内部本身。而感性思维的体现也说明中华民族的习武之人也并非只是一些粗俗无理,只知运用招式之辈,而是真正对武术运动充满了热情和喜爱,真实热爱生活之人。武术运动中的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遍布非常广,从发展历程到文化内涵,从技术结构到动作名称都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的这一特征。例如在武术套路中诸多动作名称、歌诀、拳经等的形象比喻中都充分体现出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的特点,像白蛇吐信、海底捞月、古树盘根、仙人指路、白猿献果等等,这些表达手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趋于感性和形象的思维方式,在对这些动作进行表述时并不是毫无感情地将动作路线、动作规格、动作轨迹等进行简单地叙述,而是就地取材,根据所做动作的外形结构,形象、生动地对动作进行恰如其分的比喻,表达方式既准确生动又感性唯美,这样的表达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又给武术运动带来了勃勃的生机。而对拳经、歌诀等口诀式的武术用语进行表述时多将中国人做人处事的道理揉于拳经等口诀之中,使口诀极为符合中国语言的表达方式,充分体现了武术运动的独特文化魅力。可这样的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方式落实到中国武术用语的英译上,一向重感性偏形象的思维方式并未对武术运动的发展和推广起到多大的辅助作用。由于西方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多不太了解,而西方人处理事情更善于使用逻辑思维方式,形象、感性的描述使得西方人更加缺少了对武术用语英译译文逻辑上的理解,使译文更具东方色彩,更使西方人捉摸不透。在对武术用语进行英译时除了要考虑到武术用语所涵盖的文化内涵外,还要注意武术用语中的很多词汇都带有浓厚的历史痕迹。因此,在对很多古语词汇进行英译时还要首先克服古文书写这一障碍。先将古文巧妙地译为现代汉语,再将现代汉语译为英文,在两次信息转换之中,要最小化的降低信息的损耗,最为完整的将原文展现出来,进而体现译文当时的历史发展背景和意境。 2.3注重整体思维的武术用语跨多领域蓬勃发展 与西方重个体和细节的思维不同,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更加重整体、重和谐,因此,武术运动并不是仅仅涉及到体育运动这一个领域,而是一个涉及了哲学、美学、中医、军事、民族传统文化等各领域的综合性的运动。这样一来,武术运动所涉及的用语就不是仅限于武术运动这一个单纯的体育领域,而是涵盖了从哲学到文化、从中医到军事等领域的庞大词汇库。因此,在对武术用语进行英译时,首先要弄懂词汇所涉及的具体领域,进而避免英译时错译、误译,其次在英译时要充分了解该词汇在其本身领域内是否已有固定模式的英译,而不要再次对词汇进行英译而违反该词汇已有的译文固定模式。例如对“气沉丹田’中的“丹田”进行英译时,是采用一般常用法进行音译dan tian,还是采用西方译者的cinnabarfield或我国译者的the pubic region,用词的选择就非常值得推敲。由于“丹田”一词属于中国中医学的领域,该词在中医学领域早已有自己的英译模式,但是由于中医也源于中国,很多词汇的英译在选择上还是要尊重英语母语国家人的语言规则和感受,因此很多中医用词尽管在国内已有其英译版本,但在与国际医学专家和机构进行交流时,很多词汇的英文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在对这类词汇进行英译时,首先要了解该词汇在该领域的英译情况,在进行充分的比对和考虑后,再谨慎地将该类词汇运用到武术用语的英译当中。这样一来,再对武术用语进行英译时就不仅仅只是站在武术运动的一个角度,而是多角度地对武术运动所涉及的各领域进行了解和认识,这不仅进一步加大了武术用语英译的工作量,也增大了武术用语的词汇量。尽管认识和理解各领域词汇对于武术用语的英译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任务,但如果每个词汇的英译都能够参照其领域内的已有译文模式,并合理地运用到武术用语的英译工作中,就会极大地提高单个武术用语英译的准确性,从而从全局上提高武术用语英译的质量。 2.4中华民族根植的武术运动用语汉译英固定模式 武术运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程中积累与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技击搏斗术,它源于中国,并不断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继续繁衍和发展。由于武术产生于中国,其所有发展形式和思维方式都是以东方的典型思维方式进行的,在几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武术运动的种种发展也都是仅以中文记录着,同一时期并没有相对系统和完整的英文记录历史。因此,武术运动用语的英译也就有着汉译英的固定模式这一特征,这也就意味着要将武术运动推广到世界上去就要让世界人民认识武术、了解武术,唯一方式就是让武术运动具有国际通用的性质,即语言和文字的通用性。要想使武术运动具有这一国际通用的性质不能仅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还需要国际力量共同来完成。可武术运动是中国的运动,懂武术的多不懂英文,英文母语的人很难接触到武术、彻底的了解武术,这样的现状是目前确实存在的。因此,武术运动与其他绝大部分运动不同,它的官方语言是中文和汉语,各类的武术比赛中,中文也是最为主要的官方语言,这与英文在其他体育运动中的首要地位有着极大的区别,由于武术运动并不具备汉英两种互译模式,因此也无法从双向互译中得到译文的准确检验,这也为武术用语的英译工作增加了困难。 3 小结 武术用语的英译工作在中国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下具有诸多的特征,我们在分析目前武术用语英译特征的同时也看到了武术运动在国际推广方面确实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对武术用语英译进行研究是未来武术国际化发展的一条必行之路,各国间只有真正地了解武术,才能够热爱武术,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才有路可行,这才是我们武术人所乐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