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基本功肩臂功-安在峰 刘召侠
0 2024-10-21
我之所以练武术,一不是家传;二不是朋友介绍;不是拜师学艺,而是缘由爱好。我从小就是一个武术迷,喜欢看武侠小说、连环画,以及武打的戏剧,更羡慕历史人物中的英雄好汉。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围着武术老师观看他们传授武术,久而久之使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热爱武术的火种,但总找不到机会可以拜老师学武术。在家里母亲因为我是独苗,不免格外宝贝。怕学拳以后惹是生非、在外闯祸。还有一种老思想认为练了武术,将来不会生儿育女,所以很反对我去学武术。与母亲的想法相反,我父亲倒是不反对学点武术,将来可以防防身。那我是怎样走上武术路的呢,说来也是一段碰巧的武术缘分。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让冯祥瑞老师看中,由他的引导而踏上武术之路。原来,中华武术会的冯祥瑞和郑启亨两位老师,每日清晨上班之前必在我就读的小学操场上演练武功,锻炼身体。每天早早到学校里种花浇水玩耍的我,看到学校里有人练武术,高兴得不得了,总要围着他们看个痛快,有时不免傻乎乎地看他们的武功着迷,心里痒痒地盼望有一天能收下我跟他们一起练起武术来。不过,羞于孩子般童心,始终未能上前开口,拜师求学怕被拒绝。每天时间一到我这个小看客是必来报到捧场的。终于有一天,心知肚明的冯祥瑞老师主动过来问我“小朋友,你喜欢不喜欢学武术?”我当然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回答“好!我喜欢学武术。”当时,我刚满10岁(1950年)。原来,想学而苦于没有门路,梦寐以求的愿望马上可以实现了,那心里就别提多高兴了。平时,只能在公园里看人家练习武术,回到家里稀里糊涂模仿一下,过过瘾的我今天竟然由冯老师亲自送上机会,正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心里想一定要不辜负老师的栽培,好好学、好好练。当即就算拜师学艺,并没有什么正规的仪式,他们两也是乐于教学传艺,而且根本不收分文学费。 冯老师在开始教我之前,首先再三告诫练武术不能打人,欺负同学,一定要记住!用现在的话说学武术开始第一课就是武德教育。从此,让我与武术结上了奇缘,更想不到武术从此改变了我一生道路,并且要为之奋斗终身。 以前学武术,先从十路弹腿开始,打下扎实的基础。从此小学校里每天清晨又增加了我这样一个小武术迷,跟着冯老师一拳一脚不厌其烦的天天学练。刚练完弹腿又是四路査拳……回想那段时间的冯老师正是耐心,不仅每个动作手把着手地教,还不时做示范,讲介用法。而且还不时鼓励,引导贪玩易动的我, 将心思集中所学的拳术上去。他的确是花费了不少心血在我身上,至今依然常念不忘,我敬爱的冯老师! 练着练着,终于有一天早晨我没有去学校,冯老师就到我家里楼下喊我小名——“小龙!为什么不来练武术呀”!原因是睡懒觉,当时我只是10多岁小孩,要每天早晨4~5点钟起来,不管刮风下雪都要起来练。的确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一、二天还可以,时间一长,难免想偷偷懒,想好不练就不练过几天再说。在床上听见冯老师亲自上门来叫,我心里感到十分难为情,哪有老师叫徒弟练武术的道理,冯老师那样诚恳认真深深感动了我。冯老师教我武术是不收一分钱学费的:这样好老师哪里去找。从此以后我坚持做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经过几年这样的磨练,我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冯老师把他擅长的北派武术查拳和多种拳械套路传授给我。郑老师也毫无保留地把他精通的南派武术广东南拳,猛虎擒羊、双掌入门,武松脱拷套路传授与我,饮水思源人,正是两位恩师的栽培,使我在今后的武术道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谒珍贵遗产。对于武术立志要把两位老师的传统武术套路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冯老师经常带我外出表演,一方面锻炼自己技术和上场经验,另一方面学习其他各门各派的拳种的特长。有一次上海市体育宫组织周末武术表演会,许多名家登台表演,如蔡鸿祥老师舒展大方的华拳、邵善康老师轻巧灵活的醉拳、胡汉平老师刚劲有力“武松脱拷拳”、丁金友老师优美多变奇门剑、章海深老师快速勇猛棍术、杨炳诚老师柔中有刚太极拳。这些老师都是我崇拜的对象和楷模,不由我看得眼花撩乱,正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那天也有我和冯祥瑞老师的节目,当时广播里介绍我与冯祥瑞老师表演抓打对练,我心里很紧张。我是小字辈,今天冯老师带我来见见世面来学习的,在场上你来我往一招一式,踢打摔拿招招紧凑逼真。观众议论认为我们是父子对练,其实我和冯祥瑞老师关系不是父子,但胜于父子。这天总算马马虎虎表演下来,使我得益非浅,学习到很多名家的风格特点。使我对武术更加热爱和信心,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从此以后冯老师凡是有武术表演总是带我出去,我们每次外出表演至少要表演七套,也不觉得紧。平时星期天我还到中华武术会去锻炼,冯老师总是对我的训练督促比较严格的。特别使我感兴趣的是胡汉平老师和丁金友老师他俩已经是上海武术队队员,经常把市队里和全国比赛上的优秀套路和难度动作带回来教我们。如“脱把平穿枪”“连续绕背枪”等等。把当时超越传统模式的新技术带到中华武术会来,使我们觉得新奇而又兴奋得不得了,越来越被武术的魅力所震憾,一发不可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