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击响脚过肩是构成竞技
武术套C组难度动作的重要一环。文章运用对比分析法、理论分析法、运动生物力学测试法对324C+1难度动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击响的时间是影响324C+1完成转体度数主要因素之一;起跳角、击响时刻膝角、髋角大小影响击响脚过肩;起跳脚大不利于减小完成击响时间;击响时刻膝角、髋角小不利于脚过肩;击响时刻最佳的躯干角、髋角是击响脚过肩且腿不高踢的保证。
1 引言
324C+1是腾空摆莲720度接马步难度动作在竞赛规则中的编码。对近年全国武术冠军赛的难度动作及实验对象的过肩情况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发现,腾空摆莲720度接马步动作的技术中,脚过肩是影响该动作难度系数高低的主要因素。而且在竞技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中,腾空飞脚、旋风脚、腾空摆莲、腾空飞脚向内转体1800等难度动作都要求击响脚超过肩的高度。因此,在难度动作中击响脚如何超过肩必须得到更高重视。对武术比赛中转体5400技术与转体7200技术的过肩情况分析,发现转体5400技术中很少出现脚不超过肩的水平位置,而在转体7200技术中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成绩。同时在对教练员访谈中发现,为了促使运动员完成转体7200,保证难度动作与连接难度的成功而采取了放弃脚超过肩的0.1的分值。然而0.1的分值直接决定着优秀运动员能否夺得比赛的冠军。本研究认为,运动员在脚过肩的条件下完成转体7200是该技术的最大难点,应深入分析研究。
2 研究方法
2.1 对比分析法
同一实验测试对象的不同数据之间进行比较;7200转体技术的测试对象的数据与5400转体技术的测试对象的数据进行比较;理论上的技术与个体测试对象的实际测量技术进行比较。
2.2 理论分析法
通过分析技术理论,构建最佳化的击响脚过肩姿势。
2.3 运动生物力学测试法
通过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最为先进的三维立体摄影、三维测力方法,对某市武术队重点队员的难度动作技术完成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并应用德国的SIMI影像解析系统对难度动作、连接难度动作进行影片解析。
3 实验对象脚过肩测试结果
3.1 实验对象的击响时刻脚与肩关系的姿势图
从图1中可以看出,实验对象在击响瞬间,膝关节的伸直程度是影响击响脚脚尖超过肩的水平位置的影响因素。建议实验对象改进。
3.2 实验对象脚与肩关系的测试结果
说明:(1)击响时刻的右髋角是运动员击响腿和身体躯干击响时刻的逆时针夹角。(2)负数表示脚尖比右关节点低的数值。(3)起跳角是头顶点、左脚脚尖点两者连线与垂直轴在起跳时刻的逆时针夹角。(4)击响时刻的躯干角是击响时刻垂直轴与躯干的逆时针夹角。(5)躯干是第七颈椎点与腰骶连接点的连线。
4 分析与讨论
4.1 理论上三种过肩方式
根据击响腿、躯干与垂直轴的位置关系将过肩分为如图2所示的是理论上三种过肩可能方式。A是上体和腿都在垂直轴左侧的过肩方式。在腿比上体长的基础上,且躯干和腿与垂直轴的角度(腿、躯干到垂直轴的逆时针的夹角)大于等于90°、小于等于180°时,无论躯干角和髋角大小如何,脚都能超过肩的水平位置。B是身体与腿分别垂直轴的两侧的过肩方式。在腿比上体长的基础上,且躯干与垂直轴的角度大于等于90°、小于180°;腿与垂直轴的夹角大于等于90°小于、等于180°时,只要躯干与垂直轴的夹角大于腿与垂直轴的夹角,则脚能超过肩的水平位置。C是上体和腿都在垂直轴的右侧的过肩方式。在腿比上体长的基础上,如果脚尖要超过肩的水平面,则需根据躯干与垂直轴的夹角、躯干与腿的夹角、腿与水平面的夹角等的变化来讨论。由于运动员的身体限制,击响时刻的髋角不可能为零,当运动员的下肢比上体长,运动员的过肩姿势只能是图3所示。由于在空中的相向运动,所以图2中,A的过肩方式可能导致运动员的头部先着地,因此不可取;B的过肩方式可能导致运动员躺倒在地也不可取;唯有c的过肩方式值得探讨分析。
图3是躯干和腿与垂直轴的夹角在大于等于90°、小于等于180°时刻的脚尖与肩点的变化示意图。在图3中,一区是运动员在髋角B击响时刻脚尖点与肩点恰好在同一水平面姿势的抽象几何图。二区是角A不变,减小击响时的髋角B的抽象几何图。运动员在二区的姿势下,脚尖明显过肩。三区是角c不变,腿上摆减小髋角B的抽象几何图。运动员在三区的姿势下,脚明显超过肩。四区是击响时刻髋角B不变,减小躯干与垂直轴的夹角C的抽象几何图。运动员在四区的姿势下,脚明显超过肩。五区是减小躯干与垂直轴的夹角C同时减小击响时刻髋角B的抽象几何图。在五区运动员的脚明显超过肩。利用极限法,假定上体与垂直轴重合,即c角为零,且腿与垂直轴重合,即角B为零,脚超过肩的距离就是腿长与上体长的最大差值。
4.2 腾空摆莲转体720°动作技术对理论上过肩方式的限定
4.2.1 旋转度数与稳定性对理论上脚过肩方式的限定
腾空摆莲720°转体技术不仅要求在击响时刻脚尖点超过肩点的水平位置,而且落地稳定性直接关系到连接难度的完成。如果仅仅为了过肩而造成运动员旋转度数不够或落地稳定性差,根据规则可判断出,这样的过肩是得不偿失。在图2所示的三种过肩方式中,由相向运动知,A和B的过肩方式腿上摆的时间长,不利于完成旋转;A、B两种方式在下压后可能导致运动员在落地时身体可能后倾过大,造成落地后倒或跳动。c的过肩方式是合理的选择,有利于成功的完成腾空摆莲技术。
4.2.2 运动员的理想化技术对脚过肩姿势的限定
本研究认为影响运动员完成旋转度数的空中影响因素中,完成击响的时间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运动员从起跳双脚离地到击响完成过程中,运动员的目的是尽可能快的使击响完成,减小这个过程的作用时间,使后面的身体抱在一起的作用时间延长,以增大旋转的角度。利用极限的方法知,运动员在起跳离地后,不击响,运动员整个腾空时间都是在身体抱在一起的较小旋转半径的姿势下完成旋转,不难设想运动员足够可以完成更多的转体;同理,如果运动员整个腾空时间都花费在完成击响,现实中还没有如此的技术呈现出完成转体720°。因此,减小起跳离地到击响下压的完成时间是有利于运动员完成720°转体。增大击响腿向上摆动的高度还是减小击响腿上摆的高度是确定减小这段时间的唯一方法。根据前面的极限分析不难发现,减小击响腿击响的高度可以减小击响完成的时间。从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上讲,物体的位移越小,相同的向上摆动力量条件下,所用的时间越短。因此,减小击响腿摆动的高度是有利于减小整个击响过程的时间。
本研究之所以对完成击响的时间进行上述分析,主要是为了讨论运动员的最佳击响姿势做铺垫。正如上面所述,击响时刻最有利于运动员完成旋转的极限条件是髋角为180°,即起跳后不做击响动作。然而,在完成720°转体难度及连接难度后,减小脚不过肩的技术扣分是运动员夺取好成绩的有利砝码。有研究认为合理的过肩且有利于完成旋转的击响时刻的角度应该是身体与垂直轴无夹角既躯干角为零,并且击响腿与躯干也几乎无夹角既髋角为零。本研究认为合理的且过肩的击响时刻角度,应该以有利于运动员减小击响腿上摆和下压时间的原则来确定。本文认为最合理的击响姿势是恰好上摆超过肩的最短时间的姿势。此姿势正如在图3中所分析。图4是两种过肩姿势的比较:图4中E为前人研究中理想的击响时刻角度图;F是本研究认为可能的合理的击响角度。对于垂直轴为旋转轴来说,图4中的F的击响姿势的旋转半径可能大于E的击响姿势。但是,不能说明E的姿势对腾空摆莲720°转体有益。只能说明在此时刻它的旋转半径小,旋转角速度大,然而运动员在腾空摆莲转体720°接马步的动作中,击响只是瞬时性动作,而不是以E的姿势保持不变继续旋转。运动员在击响完成后要快速的下压,E的姿势在上摆和下压过程中击响腿必然会经过F的姿势,也就是说E的姿势有两次处在同F的姿势相同的时刻,以此逻辑分析,应该是F比E更可能在整个击响下压过程所用的时间多,不利于整个腾空时间的分配。
在C的过肩方式中,如图3所示,有且仅有一种适合运动员自己的最合理、最有效的过肩姿势,换言之,则是个体运动员的理想化过肩姿势。这个理想化的过肩姿势,可以根据图3的分析并结合规则来界定。首先,必须确定运动员可能达到的最小击响角,即上体与腿折合的最小角度;其次,由于先天因素,运动员的上体长度和腿的长度一定。因此,最佳过肩姿式是髋角、躯干角的确定。图3中一区和四区的姿势是个体运动员在髋角一定的条件下可选择的两种过肩姿势。一区是运动员在击响时恰好达到肩的水平。四区的姿势随着个体运动员躯干与垂直轴的夹角的缩小,击响时脚与肩的水平位置之间的差值越来越大,其直接的作用形式是击响腿上摆的高度增大,导致整个上摆时间延长,违背了为了完成旋转度数而必须减小上摆时间的整个技术要求。因此,在一区姿势的基础上,上摆到刚好使脚超过但又不超过很多的脚过肩姿势,就是运动员自己的理想化过肩姿势。总而言之,实验对象的理想化过肩姿势可用数学公式三角函数计算出来。综上所述,理想化的过肩姿势是击响腿上摆的最小运行位移恰好超过肩点后所形成的空中姿势,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把击响和下压的时间减少到最小,但又使脚尖恰好达到肩点。
4.3 实验对象击响脚过肩讨论
从表1可发现击响时刻的髋角度数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击响脚脚尖与对应的肩关节点的高度差。击响时刻髋角大则脚尖比肩关节点低;击响时刻髋角小则脚尖与肩关节点的距离接近,且有超过的可能。影响款角大小的因素有起跳角、向上摆动的加速度、躯干角。起跳角大、躯干角小、向上摆动的加速度大有利于减小髋角,使脚尖超过肩点。杨**使膝关节伸直后,杨D表现出脚尖比肩点高25.47mm。杨A、B、C在髋角夹角不变的条件下,需要减小躯干与垂直轴的夹角,最好的方法是改变起跳角来调整击响时刻躯干与垂直轴的夹角。王**脚与肩的距离相差很大,主要原因是躯干与击响腿的夹角过大,在髋角的大小调整到运动员身体的极限时,如果还是不能超过肩的水平位置,可依靠四区的姿势来增加脚尖的高度。图中显示王**的躯干与垂直轴的夹角已经接近极限,所以判断王**在不改变躯干角条件下,改变髋角一定能使脚尖超过肩点。但由于在空中是相向运动,所以在减小髋角的同时,躯干与垂直轴的夹角必然变小,可能造成下压过大,可能造成的结果是,由于下压过早而使击响脚不高踢。理想的改进方法是:王**在上体与腿的相向运动过程中,加大腿上摆的速度,减小上体下压的幅度。
5 结论与建议
实验对象杨**在膝关节伸直后脚尖高过肩点25.47mm。在相同姿势下,膝关节是否伸直,直接影响着脚尖是否能超过肩点。髋角的大小是影响过肩的主要原因,建议不过肩的运动员尽量减小击响时刻的髋角。理想化的过肩姿势由运动员的下肢长、上体长及最小髋角决定,建议运动员在开始练习该技术动作时,就进行最佳过肩姿势练习。运动员可通过改变起跳角的大小来调整击响时刻的躯干与垂直轴的夹角,以达到最佳过肩姿势。
参考文献:
[1]吴忠贯译.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2]陆爱云译审.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成绩的提高与运动损伤的预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郑秀瑗等.现代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4]忻鼎亮.运动生物力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2.
[5]卢德明等.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6]马和中.生物力学导论[M].北京: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6.
[7]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