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派拳种太极螳螂拳
0 2024-10-21
凉州武术的形成及特点 关键词:多元文化凉州武术八门拳系形成特点凉州武术的形成自古以来,凉州(今武威市)就是一座“兵食恒足,战守多利”的军事重镇,刀光剑影,烽火惊月,兵事频繁,众多戍边勇士辈出。秦汉至唐,月氏、匈奴、鲜卑、吐蕃、党项等古老少数民族先后繁衍生息于河西地区,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他们擅长跑马、射使棒、摔跤等活动。汉武帝的西征开创了河西四郡,带来了中箭、原大地的武功,加之各民族部落间的争斗,使军事武艺逐渐在民间传播,拳术、刀、剑、弓、斧等流行于民间。据《汉书·西域传·婼羌》载:“山有铁,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刀(随身佩带的刀)、剑、甲。”东汉名医华陀所创的《五禽戏》及以后出现的“八段锦”等健身操也流传河西地区。由此可见,凉州民风强悍,习武成风,由来已久。凉州武术渊源较为清晰,由于古凉州的特殊战略地位,使得武威武术直接嫁接了军事武艺的轫续,表现为骑射弓刀技艺、古老的练功方法、古典武艺的遗存和武举考试的演练内容等。这些字画中得到体现。在武威在古墓葬遗址中,在出土文物及文章、雷台出土的铜马车仪仗队即被称为“千年地下雄师”。可以说,明朝以前凉州武艺基本上是以军事武艺、军事阵战为主体的,民间凉州武术的发展若隐若现,难见到文字记载和专著。明清以后,武术体现为军事武艺向民间武术的转化,其在古凉州厚重的武术气氛中,在军事武艺与民间武术并驾齐驱进而民间武术突飞猛进的过程中,在当地武术的发展与外来武术的融会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凉州特色的,以城堡结社练拳、满营枪棍摔跤和功力训练为基础,以甘肃八门拳为主体、兼容外来武术的技击集合体。2凉州武术的特点在历史发展和时代演变中,人类战争和军事抗争为民间武术的萌生提供了一种现实需要,时谚有“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之语。一方面,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带来了中原大地的武术,拳术、刀、枪、弓、斧等与本地相融后传于河西走廊;另一方面,五凉盛世前后的历史使河西武事为中原大地增添光彩,三国时诸多武艺高强之将多出河西。《晋书·马隆传》中记载两晋名将马隆出征西羌招募勇士的要求就是:“引弩三十六钧,弓四钧,立标简试。自旦至中,得三千五百人。”“曜攻陷长安外城,……。内外断安时,前凉张茂多次发兵救驾,绝,城中饥甚,米斗直金二两,人相食,死者太半,亡逃不可制,唯凉州义众千人,守死不移。”流传于武威北乡的西部鼓魂———“凉州四坝滚鼓子”反映了西域武事特色,一队黑衣的古代战士,在鼓队舞阵的变化中,击鼓跳跃,仿佛把人带入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如闻刀枪撞击,铁骑突奔,如见浴血奋战,出生入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军事的需要使武艺有较大的演进,“世兵制”使军事技能包括武艺成为家传,对促进武艺的提高和后来武术在民间的传播起到一定的作用。武威至今流传的战枪、走马定宋春秋大刀、大金枪等传统套路就是军旅武术在凉州民间传播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凉州许多有识之士供职于军界,他们把一些古老的军旅武艺及练功方法、武艺技术传播于凉州民间,丰富了凉州武术技术体系。2.2民族性凉州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地区。可以说,武威的历史就是一部少数民族史,上可追溯到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最初有西戎羌、氐部落,其后又有月氏、匈奴、鲜卑、吐蕃、党项等民族部落。据史料记载,凉州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是少数民族西戎部落羌族驻牧之地,西汉初期凉州是月氏驻牧的地方,汉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匈奴打败月氏,休屠王占据凉州,而后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击败匈奴始设武威郡。周秦时代,境内主要为西羌部落;秦汉之际,有月支、乌孙、匈奴、羌等民族活动;晋初,鲜卑一部分曾内迁凉州及河西走廊;南北朝时,匈奴、鲜卑、氐等民族先后在凉州及河西一带建立后凉、南凉、北凉等政权;前秦、后秦、西秦、北魏等少数民族政权势力也一度统治过凉州;隋唐时期,突厥、回鹘、吐蕃、吐谷浑等民族曾在凉州一带活动;宋代时,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政权统治凉州近200年;元代以后又有蒙古族和满族的崛起。这些古老的民族,粗犷剽悍,性好厮杀,善于骑射,勇于打斗,《文献通考》述北方民族特征云:“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肉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田猎禽兽为生,急则人习攻战以侵伐,其天性也……。他们为了本族群或本部落的生存、疆域、政权等利益的巩固,经常发生冲突与战争,一方面擅长跑马、射箭、摔跤等技艺,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和精湛的武艺;另一方面在经济文化上相互渗透和交融,军事交迭演进,“胡服骑射”使得军中武艺在民间各古老民族间进行交流与传播。如羌族和藏族在狩猎和武斗中创建—“羌术”和“拳巴”。在凉州一带流传的武了自己独特的武艺——艺中,就保留了马上骑射武艺的特点,如走马定宋春秋大刀和战枪等。2.3民俗性凉州地处边陲,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中西交流、胡汉交融的中心。具有汉族农耕民族文明与游牧民族草原文明的并存,中原黄河文化与西域绿洲文化交融的文化特质。中原文化和西域外来文化在此交汇,是中原和西域的中转站,自汉武帝以后,开疆置郡,凉州渐为汉族与其他民族杂居之地,农牧业相继发展。汉王朝为了增强河西走廊实力,实行“徙民实边”政策,中原汉族大批迁徙河西,同时也将中原的文化包括武术文化带到了凉州。《四库全书》(甘肃通志卷二十一)风俗篇提到凉州府是:“人事慷慨,烈士武臣多出凉州。虽居戎域,然自张氏以来号有华风,人杂羌戎,习俗刚劲,或土屋而居,或穹庐而处,以孽牧为主,崇节俭,敦礼让,质而不野,尚武兴文”。武术套路与武舞最早是同形的。在古时武术、舞蹈、杂技并没有明确的分类,它们同出一源而统称百戏。在各自发展中,它们互为影响又常常结合在一起密不可分。在传入中原的西域百戏乐舞中,不少项目具有强烈的武术内涵,它们对后世中原民间武术以及舞蹈、杂技、戏剧中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流传于古凉州的“凉州乐舞”如《胡旋舞》、《狮子舞》实际上就是武舞。唐代诗人元稹在《西凉伎》中真实地描写了当时西凉伎表演的狮子舞的生动场景:“……前头百洗竞缭乱,丸剑跳掷霜雪浮。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据《唐书·音乐志》记载:“百戏”即歌舞、杂技,又称散乐。“散乐者,非部伍之声,俳优歌舞之奏,秦汉以来,又有杂技,其变不一,名为百戏,亦谓之散乐”。“丸剑跳踯”即剑舞;“胡腾”即胡腾舞;“狮子”即狮子舞。在凉州的其他民间习俗活动中均能窥到武术的踪迹。如农历正月十六武威海藏寺的“叉把节”上就有樵夫打狗熊的民俗展演,乔装打扮的樵夫和着铿锵有力的鼓点,与山中的黑狗熊(单人装扮)进行搏斗,表现樵夫不畏艰险上山砍柴的生活气息。故事中的上山、砍柴、下山以及打斗场面均由武术动作串联起来,是武术与艺术的有机融合,极具生活气息和观赏价值。流传在凉州的棍排子中的进山棍、出山棍、劈柴棍等拳械套路据传就源于此活动。由此可见,凉州许多风情习俗中都有武术文化的元素,其演进与民俗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2.4相融性古凉州是一个军事、、经济、文化的咽喉要地,在军事抗衡、东西交战、武事昌盛中保留了军事民间武术的特质、原始的器械和古老的练功方法。在历史渐进过程中,形成了本地西凉武艺的基础,这个基础具有极大的相融性和生命力。历经300~400年,从过往商客、江湖艺人、僧道游侠手中,从武威八旗驻防军阵战演练中,在涉足科举、教练拳脚博取功名中,在外出投师学艺、外来名师传授的磨砺中,吸收各地武艺精华,形成了以八门拳为主体的技术体系,如:凉州一代宗师董立文出外学艺三载习得七势连拳等,可谓炉火纯青;李俊从裴六爷(得于义和团将士)练得六排手、十排手,古朴纯真,技击性强;释彦云从甘谷带来四门拳中的八步转、护膝捶等;兰州名家陈八大王、俞海源(俞登州)、张伯川等传来封手、撕炮拳及登州捶等;程瑞五从北京习得陈氏太极拳;满城秦爷传授陈伯川少林捶、武松短打、燕青短打等。近代凉州著名拳师苏杰三,满族,甘肃武威县达府街人,是八门拳主要继承人之一,传授武术套路有:红拳、关拳、炮捶、八虎棍、八仙棍、琵琶条子、擅长马上战枪、虎枪。划眉枪、枪、金枪。四十年代首创办“甘肃省武威县国术馆”任副馆长,甘肃省武术副总裁判长,是凉州武术界的领军人物。 武威武术名家张铠先生在四十年代任驻防武威国名党骑兵第五军国术队队长,兼总教练,传授的武术套路有:燕青单刀,单刀破长枪、孽龙三相拳排子、红摩挑刀{大刀}。是十大国术副官之一。苏晓武武威人,时期曾任武术骑五军武术教官,擅长马上战枪、金枪、枪、挎枪、虎枪等。是凉州有名的战枪大刀把式、凉州战枪最出色优秀的传承人。陈天寿先生,铁匠出身,传授的武术套路有:梅花双刀或梨花双刀。武威拳师,外号“陈铁勺子”,时谚有:“胡三郭武,刘长寿,陈铁勺不敢斗”之说。贾永育{贾二爷}武威人、十大副官之一,传授武术套路有:八门封手、关拳、撕拳、登州捶、马上战枪、虎枪、划眉枪、枪、金枪。 贾万福先生武威人,时期在商会国术馆,武术套路有:八门封手、周家、红拳、关拳、炮捶、八虎棍、八仙棍等擅长马上战枪、虎枪、划眉枪、枪、金枪。 苏华、吴寿林、狄万年、王海、杜占喜王铠先生八门拳主要传承人。 参考文献:[1]武威市市志编纂委员会.武威市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刘(4).(1.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体管中心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凉州武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进中,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特殊的地理位置、频繁的兵事、多民族风情使凉州武术呈现出地域、军旅、民族、民俗等多样性特色,孕育出具有凉州特色的以甘肃八门拳为主体,兼容外来武术的技击集合体。另据《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九记载:当晋愍帝被刘曜围困长2.1军事性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9)02—0019—02孟峰年李颖侠 《凉州文史资料第十一辑》苏华(作者系原青海石油管理局劳资处处长、组织部部长、高级经济师) 感谢以上作者提供资料! 李俊杰 2016年3月1日